书会自己寻找读者|钱理群,贺凯,朱天文,北岛,鲁西奇,罗新……
社科
。
01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陈嘉映 著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02
M译丛054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美] 康拉德·H. 雅劳施 著
王晨 译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03
《刀锋人生:打开心外科医生的心》
[英]斯蒂芬·韦斯塔比 著
高天羽 译
心外科医生,有着开胸换血、起死回生的神秘力量,但也是活生生的人,也经受着所有人都有的核心情绪——大部分时候。
一次诡异的运动事故,冥冥中将韦斯塔比塑造成了全球最卓越的心外科医生之一。“我从打蔫的紫罗兰,变成了无拘无束、胆大自负的混蛋。我变得对压力免疫,成了习惯性的冒险者,始终渴求着刺激,像一块磁铁似的,把高风险病例吸到身边,并陶醉在和死神的竞赛之中。”
而又一个寒冷冬日,孩子的拯救和降生,“帮我改变了对生命的看法,也将我塑造成了一个更优秀的外科医生——我变成了比过去好得多的人,也重又明白了爱能带来欢腾、喜悦。”
透过韦斯塔比的心路剖白,读者将看到一场场生命的冒险,一次次爱的悲欢,以及现代心外科那扣人心弦的全部故事——“它们正是在我这一生中渐渐铺陈开的,能够参与其中,我很自豪。”
04
《直到时间的尽头:追寻宇宙、生命和心灵的终极奥秘》
[美]布莱恩·格林 著
舍其 著
顶尖物理学家融汇科学与人文,以散文诗的笔触,呈现了巨幅的“意义”探索图景:从微粒到星球,从物质到结构,从生命到意识,从科学到信仰,从文化到创造,从开端到终结……这一切,曾经并将会如何在宇宙时空中演进?
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理论物理学家,超弦理论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理论物理中心主任,并致力科普传播。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拥有自己的词条。幼儿期即展现出神童特质,小学毕业即掌握全部高中数学,教育背景为藤校和牛津。著有《宇宙的琴弦》《宇宙的结构》《隐藏的现实》等。
05
《捕杀:保护猎艳者的谎言、监视和阴谋》
[美]罗南·法罗 著
尹楠 译
2017年,《纽约时报》和《纽约客》先后报道了数十名女性遭到好莱坞著名制片人韦恩斯坦性骚扰、性侵,继而引发了影响全球的#Me too运动。本书作者罗南·法罗也因其在《纽约客》的报道获得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公众服务奖”。
本书正是基于作者2年的新闻报道而成。在本书中,作者全面回顾了自己以记者身份调查、报道韦恩斯坦事件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遭遇的阻挠、威胁和监视。整个过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不仅揭露出韦恩斯坦长达20年不正当行为的全貌,更显示了权力与财富是如何被用来逃避惩罚、掩盖罪行、让整个媒体噤声的。
罗南·法罗(Ronan Farrow),美国记者、律师。曾任NBC新闻节目主播和记者,现任《纽约客》杂志撰稿人,其文章也见于《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2017年因在《纽约客》发表文章揭露哈维·韦恩斯坦性丑闻获得2018年普利策奖新闻奖“公共服务奖”、美国国家杂志奖,并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
06
《漫长的余生: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罗新 著
一方北魏墓志,牵连出一名普通宫女跌宕起伏的人生,20多岁被劫掠为奴,从南朝官宦夫人,到北朝官家婢女,席卷于分裂时代中国的暴风骤雨,参与了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一直活到86岁。通过这位宫女的眼睛,作者要考察制度之外、而非制度之中的个体,进而描绘北魏朝廷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2014),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2018)及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2019)。
07
《喜:斯人其世》
鲁西奇 著
喜,一个普通人,生活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是楚国故地的一个基层小吏。鲁西奇教授凭借众多相关材料,在考证与辨析的基础上,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借助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那个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代基层政治,也可以看到仅仅留下姓名的“黔首”,在战场给母亲兄长写信求助的士兵,抽丝剥茧侦破杀人案的基层官吏,承担沉重徭役的男女老少,到官府控告子女并威胁要杀死他们的“慈父”,等等。鲁西奇,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08
《创造欧洲人: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
[英]奥兰多·费吉斯 著
王晨 译
1846年6月13日巴黎-布鲁塞尔铁路开通,连接了法国和低地国、英国与德语区,就此开启了欧洲文化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歌剧和戏剧演员成为火车的常客,国际市场向量产的画作复制品、书籍、乐谱、剧本开放。国外旅游的开始让欧洲人认知到彼此的共同性,也开始挖掘出所谓的“欧洲性”。通过屠格涅夫与薇雅朵夫妇,费吉斯展现欧洲如何在19 世纪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艺术与资本主义的相遇如何在铁路时代推动“欧洲文化”与“经典”的塑造。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他都烂熟于心。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如《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娜塔莎之舞:俄罗 斯文化史》《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 NCR 图书奖,并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荣誉。
09
《毁灭的代价:纳粹经济的兴起与崩溃》
[英]亚当·图兹 著
刘玥、王阳阳、姜昊骞 译
在所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当中,纳粹德国一直被人认为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毁灭性力量,其背后有高度工业化的经济作为支撑。作者另辟蹊径,提出20世纪欧洲的悲剧并非源自德国的强项,而是它的弱点——经济与种族主义政治的挂钩。
希特勒对全球经济实况的直觉性了解构成他世界观的基础。他明白德国在1933年的相对贫困不仅仅是因为时值大萧条时期,还因为德国领土和自然资源的有限。他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崭新的全球化世界,美国将以压倒性力量碾压欧洲,而最后的一丝转机就是建立一个在德意志民族统治下的欧洲超级大国。
本书扣人心弦,着重评述了军备改良和战争在希特勒那灾难性的宏大构想中所占据的中心地位,将会重塑我们对纳粹德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知。作者将纳粹经济的崛起、顶峰、和衰落娓娓道来,经济学家出身所带来的翔实数据和档案材料的引用,配合历史学家引人入胜的叙事口吻,使得阅读的过程流畅而趣味十足。
文学
。
01
《我的奋斗6:终曲》
[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著
李树波 译
欧洲文学奖与耶路撒冷文学奖得主克瑙斯高 (Karl Ove Knausgård)“文学自杀之作”《我的奋斗》系列大结局。野心、弱点、犹豫、怀疑,一位“在艺术与生活上皆失败”的作家对自我的终极探讨。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青春、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在日常细节中呈现了动人的敏感。
本书为《我的奋斗》系列的最后一部,如同一块落下的巨石,将读者对前五部的记忆和理解完整激荡而出。从第一部出版时在家人与朋友间引起的不快与争议出发,以妻子琳达的抑郁症治疗与恢复结束,包括四百页对希特勒、纳粹主义和邪恶本质的思索,以及保罗·策兰一首关于大屠杀的诗的细读。全书在个人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间穿插,探讨文学与现实、私人与公共界限,以及个体生活与社会力量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
02
《必有人重写爱情:北岛读本》
北岛 著
林道群 编
《必有人重写爱情:北岛读本》是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选集,46篇诗歌与散文作品,呈现诗人、散文家、画者、摄影者北岛的创作全貌,亦有“一诗一文”的鲜明特色,如同中国诗话传统之传续。
“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北岛的诗歌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镜像。历史与现实,自我与时代,他乡与故乡,在种种悖论与断裂中,在出发与抵达之间,北岛把词语垒进历史,恢复汉语的丰富、敏锐、新鲜。北岛的散文则简净有妙趣,他在漂泊的世界行旅中与身份各异的诗人、学者相遇交游,所见所闻鲜活亦惊心,也忆少年往事、挚交亲友,浓烈乡愁与尖锐疼痛常不期而至,经时间沉淀后的情思尤为深厚动人。书中亦有多张北岛的绘画与摄影作品,这是他找寻到的文字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03
《梁永安的爱情课》
梁永安 著
本书结集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一席·万象”开设的爱情课和文学课十二讲。青年一代的爱情困境,是转型时代精神症候的集中体现。风靡全网的明星学者、百万年轻人心中“最懂爱情”的梁老师,从经典文学与伟大电影中发现爱情,破解当代年轻人最切身的爱情困境与成长难题;治愈孤独内卷、碎片化格式化等时代病症,重建开放与自由、亲密又独立的个人生活。
世界就在自己的爱情里面,用爱情重新定义生活,打开你真正的人生。
04
《技术大全》
[波兰]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著
云将鸿蒙、云将鸿蒙二号机、毛蕊 译
《技术大全》到底是什么?是以“全工程学”为主题的文明兴衰文集?是对人类过去与未来的控制论诠释?是透过建造者的眼睛看到的宇宙图景?是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类双手的创造中与工程学相关的事儿?是对未来千年科学技术发展的预测?是一组过于大胆,以至于很难宣称有什么扎实科学依据的假设?的确,每项都有一些吧。”
《技术大全》是对阿奎那《神学大全》的戏仿和回应,出版于1964年,涉及演化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热力学、控制论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了各种突破带来的深远影响,如克劳德·香农对信息理论的发展,艾伦·图灵在计算方面的成果,以及约翰·冯·诺伊曼对博弈论的探索等等,讨论了演化、宇宙、社会、现实、人工智能、创造世界等深刻的问题。出版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Stanisław Lem),波兰国宝级作家,作品触及科技发展、人类本性、人类认识世界能力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具有哲学意味的宏大主题,对科技与人类本身的有限性提出了诸多深刻的洞见与讽刺性的反思,不断探索人类认知边界,彻底改变科幻书写维度。
目前,莱姆的作品已经被翻译为52种语言,畅销4000万册,是“世界上阅读人数最多的科幻小说作家“(西奥多·斯特金),也是无数科幻迷奉若神明的科幻大师。科幻圈公认“如果有一天科幻作家也能获诺奖,那么此人非莱姆莫属”。
除了科幻作家的身份之外,莱姆还是波兰宇航学会创始人、波兰控制论协会会员、波兰国家至高奖励“白鹰勋章”获得者,在莱姆诞辰百年之际,波兰议会宣布2021年为莱姆年。
05
《这一切》
[美]詹姆斯·索特 著
刘伟 译
故事始于“二战”尾声一艘驶往冲绳的舰艇,主人公菲利普·鲍曼是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之后的几十年,他回到纽约成为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在图书交易、文学事业和一场又一场晚宴聚会中安身立命。他结婚又离婚,新恋情接踵而来,肉体激情周而复始,也经历了残酷的背叛。老友们渐行渐远,房子买下又卖掉,父母离世,爱的纽带褪色凋零。当我们最后一次见到鲍曼,他已到了认真思考死亡的年纪:他想要再回太平洋,那里“有他生命中唯一勇敢的部分”。
《这一切》是一个普通人一生的轨迹,也是一部丰富的社会编年史,叙事视角自如切换于主人公与数十位人物之间。大量洞察敏锐的细节赋予了它史诗般的品质,场景、插曲与人物造像如钻石切面般精准利落,故事及其容纳的情感在其中不断扩张蔓延,映照出所有出场人物在时光中流逝的生命轮廓。
詹姆斯·索特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作家中周知的隐秘大师”,他确切地知道什么能让哪怕最微小的事件值得被讲述,并通过魔法般的文字魅力,使其在黯淡的日常中显露光辉。他在87岁完成的这部臻于完美的作品,犹如最后一刻密集涌现的往事,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仿佛历尽了所有的生活:这些生活共同完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作者将记忆作为抵御遗忘的堡垒,深刻地唤起了一整个难以估量的世界,“那曾经向他敞开,并且被他拥有的生活”。
06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作品
《狐狸》《疼痛部》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多谢不阅》
[克罗地亚]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著
刘伟、姜昊骞、何静芝 译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Dubravka Ugrešić),克罗地亚女作家、记者、评论人,1949年生于前南斯拉夫,现居荷兰阿姆斯特丹。她的作品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曾获南斯拉夫最重要的文学奖NIN奖、奥地利欧洲文学奖,2016年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等。
“世界是一片雷区,但它也是我们唯一的家。”来自前南斯拉夫的私人历史与属于全人类的生命经验,从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度写给一个尚未到来的时代的疯狂情书。中文世界首次系列出版。
07
《姜文电影志》(六册)
姜文 著
姜文电影志(6册)是电影导演姜文的作品集,包含六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的剧本+访谈+剧照,是姜文电影世界的首次完整呈现。从导演访谈到剧本创作,从主创回忆到幕后花絮,该系列以丰富的文献、珍贵的视觉影像,记录下一部电影的诞生,和一位伟大电影导演的思想世界,实现对姜文鲜明的作者电影风格的文本再现。
08
朱天文作品集(全十册)
朱天文 著
台湾文学家、电影编剧朱天文作品全集两岸首次出版,包含小说集《传说》《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巫言》,散文集《淡江记》《有所思,乃在大海南》《黄金盟誓之书》,电影作品集《最好的时光》《红气球的旅行》,完整呈现作家五十余年创作脉络。
朱天文,1956年生于台湾高雄凤山,作家朱西甯与刘慕沙之女。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与妹妹朱天心等主编《三三集刊》,创办三三书坊。小说、电影剧本笔耕不辍,为导演侯孝贤御用编剧。1994年以长篇小说《荒人手记》获得首届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奖,2014年获得第4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人文
。
01
钱穆作品系列
钱穆 著
理想国出品的钱穆著作系列包含《孔子传》《论语新解》《秦汉史》《四书释义》《宋明理学概述》《学籥》《阳明学述要》《庄子纂笺》八本。核查资料,精编细校,参校诸多版本,文字更精准;版式疏朗,阅读舒适,开本小巧,便于携带;封面设计,清雅高贵,品质精良,以现代人的视角,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七岁入私塾。曾就读常州府中学堂、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高中肄业后,辗转任教于无锡、厦门、苏州等地小学、中学,并励志苦读,精研学问。193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问世,为学界推重,转入大学执教。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等校。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书院。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一生著述,广涉经史子集,后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编,凡一千七百万字。
钱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黄仁宇
钱先生是研究中国思想一位罕见而成就卓越的史学家……是极少数能与当代流行的思潮相抗衡的杰出学人。——狄百瑞
02
《悬浮时代》
严飞 著
清华大学社会学家严飞,以“附近”作为研究框架,通过8个典型案例真实记录进城务工人群的生存现状,穿插以社会学学者的分析与反思,呈现出一幅“悬浮社会”的现实图景。书中的被访者小区保安阿微、菜场商贩红芹姐、水电工人小傅、家政阿姨小萍等人,都是生活在作者“附近”的普通人,也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身边的陌生人”的缩影。作者认为,关注身边的小世界,关注数量庞大但鲜有发声机会的进城务工人群,关注当下社会中断裂与渴望并存的“悬浮”状态,都是社会学家愿与读者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
03
《头条物理学》
[美]理查德.A.穆勒 著
李盼 译
你知道吗?物理其实是高科技领域的人文教育。大到新闻头条上的国际大事,小到我们的日常活动,都涉及许多重要而前沿的物理知识。
本书源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A. 穆勒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为非物理专业开设的通识课。自2006年开始,连续几年被学生热捧,大教室座无虚席。讲义出版后十多年内,多次再版,成为北美15所名校推荐读物,甚至被《SCIENCE》杂志誉为“大众科学传播的典范之作”。
作者以幽默的语言,从热、声、光、电、原子能、量子、宇宙论等13个角度,阐述了新能源、核安全、太空探索、减灾防灾、全球变暖等重要话题中的物理,同时,讲解了减肥、开车、听歌、购物等生活背后的科学。本书没有繁复的计算,却有详实的数据支持。作者认为:学物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让我们明辨信息,认识真实的世界。
04
《帝制时代的中国》
[美]贺凯 著
赵婧 译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贺凯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专门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写的,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明从史前到1850年的漫长历程。
这部涵盖整个中国历史的著作篇幅并不很大,但选材独到,叙述精当,很符合美国大学优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后,被美国的大学广泛地作为中国史的基本教材而采用。
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形成阶段,从远古时期到前3世纪;早期帝国时代,从前3世纪到10世纪;晚期帝国时代,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古代的这三个时期都以数章的篇幅分析,分别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统治模式、社会经济组织、宗教文化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贺凯(Charles O. Hucker,1919—1994),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要的中华帝国史学者和亚洲研究领域学术计划重要的推动者。他的著述甚丰,其中《中国古代官名辞典》是在传统中国的政府组织这一问题上用西方语言写作的、最为全面的指南,《帝制时代的中国——中国历史文化简史》是一部广受欢迎的中华帝国通史,《明代的传统中国政权》(即《明代政制考》)则是其研究明史的成名之作。
05
《弄虚作假的艺术:电影美术中的道具设计》
[英]安妮·阿特金斯 著
张琪 译
她是大导韦斯·安德森的御用平面设计师,最近的3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犬之岛》和新片《法兰西特派》她都参与其中。她是居住在都柏林的平面设计师安妮·阿特金斯,这本《弄虚做假的艺术》中,她带领读者走入每一个平面道具背后的创作过程。这其中除了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还有斯皮尔伯格的《间谍之桥》和剧集《都铎王朝》等等,那些你平时很少在电影中注意的门票、信件甚至是包装盒等平面道具,几乎每一样都是她和团队一起精心设计的作品。
它们经过细腻打造和严谨考究,当这些平面道具被单独呈现在这本书中一页页书纸上时,你会被它们那令人赞叹的美所感动。即便只是在大银幕上停留短暂的时间,甚至都没有最终出现,但它们的存在确十分重要,它们让演员以及每一个银幕前的观众“信以为真”,心甘情愿地沉浸在电影人所创造的“弄虚作假”的世界里。
安妮·阿特金斯(Annie Atkins),平面设计师,曾毅然舍弃冰岛麦肯广告艺术总监职位,转向攻读都柏林大学电影制作硕士,意外开启将平面设计运用在电影创作中的设计生涯。
以磅礡史诗剧集《都铎王朝》为起始,接续与韦斯·安德森、斯皮尔伯格等国际大导演合作。她精巧雕琢出《布达佩斯大饭店》、《间谍之桥》等电影的虚实宇宙,为道具平面设计取得前所未见的高度瞩目。四度入围美国艺术指导工会杰出艺术设计奖,并以《布达佩斯大饭店》获奖,亦襄助该片摘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奖项。
06
《〈资本论〉的读法》
杨照 著
在本书中,作者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尝试引导读者重新认识这部有着跨时代、跨学科意义的经典著作。
作者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资本论》是绕不开的话题,它对今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而马克思的写作过程充满多维度、长时段的探索,需要经过更进一步的梳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的伟大之处,了解它在众多学科的创见。因此,本书作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的三个角度展开,引导读者理解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运行规律、构建对理想社会的设想的,试图还原一个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资本论》,重新认识它的深刻与趣味。
07
《没有大师的艺术史》
徐小虎 著
阿洛伊斯·里格尔(Alois Riegl)的“没有名字的历史”(history without names)概念,将艺术史叙事从传统的“签名和日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是这种令人窒息的克制,将中国艺术史的叙事局限在了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中,并按照碑文、题款中所谓的“日期”将这些名家的作品编排成小说,而不是深入研究书画作品本身。这种被动的态度,迫使无数学者在面对本质上不同的创作者以及往往是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时,对大师明显的“风格变化”给出了蹩脚的解释。本书以无尽的诚意,着眼于中国书画史上作品的真实性、时代和风格等关键问题。并通过严谨的笔墨行为分析、结构分析、补笔分析,希望展示撰写纯艺术史不是根据落款的名字和日期,而只是根据作品本身呈现的视觉证据。
08
《钱理群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
钱理群 著
“我们越来越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钱理群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盛行“大文学史”研究,关注和强调现代文学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密切联系,但越来越远离了文学作品,远离了文学本体,缺了“文学味儿”,这导致的“文学的缺失”,使中国的文学史研究面临“失根”的危机。因此,本书作为钱理群毕生架构、总结之作,回归文学本身,“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以30年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从文学经典出发,构建一部有温度、有情感、有文学味儿的“新”文学史。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点击原文,时不时有惊喜